“妈妈,我可以喝可乐吗?”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……
作者: 陆丰陆丰 | 日期: 2019-09-25
一名男孩看着旁边的饮料摊,满心期待地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想喝可乐。”“不行,我带水了,渴了喝点水。”男孩的妈妈本能地拒绝。“我不想喝水,就想尝尝可乐。”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着对妈妈说道。妈妈依旧坚决地说:“不行,你还小,喝可乐对身体不好”,说完继续向前走。孩子瞬间委屈得眼泪掉了出来,一边抹泪一边追着妈妈,追上后用两只小手紧紧地揪着妈妈的衣角,不甘心地看着妈妈。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,小严不禁想,当孩子用乞求的眼神说“妈妈,我想喝饮料”时,父母到底该怎么办?
夏天,天气炎热,孩子们看到满大街卖的饮料和人流中人手一杯的饮料,不免会产生好奇或者嘴馋,想尝尝。但是,大家都知道饮料中的糖分和色素对正在发育中的孩子不是很友好。之前看过的一个实验,是关于喝饮料对孩子身体危害的。一个科普类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,将饮料倒入锡纸容器,烧开熬出糖,最后称重。发现:冰糖雪梨中含有65g糖,鲜橙多含有56g糖,可乐含有46g糖,脉动含有31g糖。而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提出的建议是: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得超过50g,最好限制在25g以内,而儿童的量更少,不能超过12g。若经常喝饮料,不止糖的摄入量会影响孩子的身体,还有添加剂和色素,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。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出现龋齿、增加肾的负担、患肥胖症、提早发育等状况。
但看到孩子如此强烈的反应,是否要反思,这样坚决地拒绝孩子对孩子真的好吗?真的是爱孩子吗?
其实好奇、想尝试是孩子的天性,可父母长期强势地拒绝孩子的要求,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。尹建莉老师在《自由的孩子最自觉》一书中说: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,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,产生补偿性心理。比如:极端喜欢某种食物的食物癖;爱收集某类物品的收集癖;喜欢穿奇异服装的异装癖,等等,都是由于小时候不被满足而引起的补偿性心理。
小严有个朋友,每次跟他一起去超市总买几袋方便面,有时候吃,有时候不吃,可就是要买。他说,其实他也不是特别喜欢吃方便面,是因为小时候妈妈不允许他吃,所以他那会就暗下决心:等长大后自己赚钱了,一定要天天买方便面吃。这就是补偿性心理。当大人对孩子说:【不能喝、不能吃、对身体不好】,我们总以为这是对孩子好,殊不知,却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。孩子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不明事理,只是孩子还小,自控力不足、好奇心重,所以每次看到大人喝饮料,总想尝一尝。而父母们,如何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身体,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呢?若孩子想喝饮料,不要强势拒绝,而是试着去理解孩子,跟孩子沟通讲清楚喝饮料的坏处,那么孩子也会考虑父母的意见,不会为了喝饮料而哭闹。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,在有需求的时候,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尊重和理解。若此时,父母表现出的是理解和尊重,孩子也必然以理解回应,不会无理取闹。
之前在一期《拜托了冰箱》中,黄磊曾表示,自己不反对孩子吃糖果和冰淇淋等零食。而他的做法也很值得学习。他说,冰淇淋店的盒子太大了,于是自己会把买来的盒装冰淇淋分别装到小格冰盒里面,孩子想吃的时候,一次只给孩子吃一小格。
他觉得吃零食是孩子最幸福的事,并说:“没吃过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的。”
当孩子想喝饮料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,根据孩子的年龄,和孩子提前做好约定,适当地满足孩子。3岁以内,最好不给孩子喝,若孩子真的想喝,可以将饮料倒在杯盖中,让孩子尝一点。3-6岁,可以和孩子约定喝的量,如果是500ml,可以让孩子喝1/3.6-12岁,每次可以让孩子喝一半,也就是250ml。
有些父母,对孩子说喝饮料对身体不好的时候,自己却总拿着饮料喝,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话产生质疑。所以,父母要以身作则,在孩子面前尽量少喝或不喝饮料。也要讲清楚大人和小孩之间的不同,不要简单强势地拒绝。爱从来不是打着【为你好】的旗号,一味地忽视和拒绝孩子的需求,而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。
愿每一位父母,在照顾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能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陆丰陆丰(ID:lufeng-com)开通群组,
添加微信号:28888882,邀请你加入群聊。
来源: 陆丰陆丰